课程标准
当前位置: 首页>>教研与资讯>>理论研究>>正文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2016-04-20 13:55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句话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闯入“深水区”的今天显得尤为贴切,“只有人受益而不会有人受损”的改革事项都已做完,任何一项深化改革的任务都会面临既得利益的“固化藩篱”形成的障碍。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及教育时,要求“深化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改革、高等院校综合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每一项改革都意味深长,每一项改革的背后都涉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动作。要得之全盘、谋之长远,必须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和运筹帷幄的智慧。

2014年,在教育改革的坐标轴上,或许只有一瞬,但一项项攻坚克难的改革让这一瞬得以铭记。不绕路、不迂回,教育改革的每一步都深沉而笃定,在中国大地上踏出铿锵足音。

推进管办评分离 变革教育管理方式

2014年初,《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发布,取消国家重点学科审批赫然在列。听到消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牛华勇在第一时间发微博表示“早该取消了”。

包括牛华勇在内的众多高校校长、学院院长,对过去数十年间,围绕重点学科审批衍生的“并发症”深恶痛绝。

国家重点学科审批如同一道“紧箍咒”,一念起“行政化”的经,高校就辗转反侧。如今,包括国家重点学科审批在内的10项行政审批被取消,同时,教育部还下放13项职责,转移、委托50项职责。教育部“壮士断腕”的改革决心力透纸背。

善政必简。这本一再精简的“权力清单”意味着革旧布新的教育管理模式改革正步入“深水区”。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深水区”的教育管理方式的改革要摸三块石头:政府怎么管、学校怎么办、社会怎么评。

随着“权力清单”的晒出,长久横亘在政府和高校之间的模糊地带,也逐渐被改革的红笔画出清晰的界限。2014年7月8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意见》,重点扩大了高校在选拔学生、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选聘人才、开展科研活动、管理使用财产经费和扩大国际交流合作等7个方面的自主权。

同样被划出“楚河汉界”还有中央和地方教育管理的权限。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的意见》,明确了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的主要内容,明确了省级政府7个方面的教育统筹职责。《意见》首次以文件形式对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作出全面部署,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教育管理权限和职责范围,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走出高校“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要靠制度和法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思路下,一个制度化的治理架构正在高等教育内部逐渐孕育成型。

目前,“985工程”高校章程核准已经完成,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章程》和《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发布《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以大学章程为基础,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根本保障,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高校理事会相配套的现代大学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今年全国96%的中小学实现挂牌督导,全国757个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认定。国家教育督导、督政、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基本形成,教育督导在推进重大教育政策落实、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教育质量提升方面的作用得以发挥。

招考制度改革启动 向改革最深处动刀

教育综合改革闯入“深水区”。对于这个“深水区”大家的理解不尽相同。有人说,“好做的改革已经做完,剩下都是难啃的硬骨头”。2014年的时间节点,教育碰上了最难啃的“骨头”——高考改革。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历时3年多起草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高考改革正式掀开面纱。《意见》从招生计划分配、考试内容和形式、选拔录取机制、监督管理机制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等5个方面,明确了改革主要举措。

文理不再分科,打破一年一考;从统考“套餐”变成选考“自助餐”,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特长和兴趣选择考试科目;将“兴趣”“责任”等综合素质评价记入档案;废除“自招联考”,高考加分大幅瘦身……

作为试点城市,上海与浙江率先吹响了高考改革的“冲锋号”。对于刚刚升入高一的上海学生李玉龙来说,高考不再遥远。因为很快他就要面临高考“第一课”——“学会选择”。

从2017年起上海高考将采取“3+3”模式,考生可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6门科目中选择3门参加等级性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去年底,招生制度改革4项关键配套文件相继出台,对关键环节作出了详细规定,将关键词锁定在突破“一考定终身”、试水“综合评价”、规范“自主招生”、整顿“高考加分”上。其中,配套政策之一《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规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5个方面。

另一项配套政策《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则赋予学生考试的选择权,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可以文理兼修、文理兼选。

向改革最深处动刀,就要斩断攀附在教育公平上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明确,从2015年1月1日起,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

《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从2015年起,所有试点高校自主招生考核统一安排在高考结束后、高考成绩公布前进行。在考核内容和形式上,考核由试点高校单独组织,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充分发挥学科专家的作用,探索完善科学、有效、简便、规范的考核方式。如需笔试,考试科目原则上1门,不超过2门。

一市两校”先行先试深化教改成新常态

2014年发布的《高校教师的收入分配与激励机制改革研究》曝出一组数据:担任行政职务的教授年工资收入比不担任者高18%。高校教师苦于行政化久矣。严重的行政化使得许多高校出现了教授、副教授争相竞聘处长、副处长,甚至科长的怪现象。

面对高校存在的行政化等“拦路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一起向党中央、国务院主动请缨,承担改革试点任务。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已在去年7月开会,原则同意清华、北大和上海市的综合改革方案。

去年10月31日、12月1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综合改革分别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面对如何去行政化这块“硬骨头”,清华大学改革学校职能部门设置方式,由面向政府部门转变为面向教学科研要求和师生需求设立和调整,减少管理层级,并强化各级职能部门的服务职能,建立同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管理和服务体系。

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立国看来,学术权力行使的高度碎片化和行政部门化,是我国高校学术权力行政化的重大原因。

此次北京大学颁布实行的新版《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就向此“亮剑”,该校推进学术委员会改革,确立学术委员会为学校“最高学术机构”。

为进一步激活教师等各类人才潜力并发挥其效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提出建立教师队伍分系列管理改革,分为教学科研系列、教学系列和科研系列,实行岗位分类管理,建立分类评价体系,制定薪酬分类制度。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扮演了高校教改先行者中“领头羊”角色,上海则承担了省级政府中的这一角色。教育统筹就是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承担的教育职能之一,近年来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目前省级政府教育统筹还存在着教育统筹权责不够明确、一些教育决策层级偏高、有关部门管得过多过细等问题。

去年11月,教育部、上海市深化上海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推进会在上海举行。上海市市长杨雄在会上指出,深化上海教育综合改革,要更加注重服务国家教育改革全局,坚持先行先试,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把可复制、可推广作为基本要求;要更加注重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着力破解教育瓶颈问题;要切实用好教育部等国家部委下放的教育统筹权限,加大改革力度。

在“一市两校”的积极带动下,广东、贵州等地和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校先后将综合改革方案报送备案。

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各高校的聚焦点各有不同。“我们的着力点在于以用好已有的办学自主权为主,针对办学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希望能在政策上进行整体修订。”上海交通大学有关负责人说,该校的综合改革方案在人事制度改革、资源配置的自主权方面提出了一些诉求。

教育改革已在向“攻坚期”和“深水区”挺进,许多改革需要教育部等部委和地方政府联手。为此,教育部会同中央编办等14个部委和相关地方政府,积极协调突破性政策,努力为改革创造良好条件。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凡是由地方行使更方便更有效的权力一律下放、应由学校行使的权力一律下放。

教育改革马力全开 完善教育体制机制

寒门难出贵子曾是教育公平的一道伤疤。

教育作为社会阶层板结的天敌,教育部门义不容辞地向“寒门难出贵子”“宣战”,并从两路发动“攻击”,一路是2012年启动的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主要战术”是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该路在2014年的“战果”是,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比2013年增加了11.4%;另一路是部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都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专门招收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村学生,该路的“战果”是,力争到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明显增加,形成长效机制,让更多农家子弟有实现梦想的机会。

治标更要治本,城乡基础教育水平存在差距是寒门难出贵子的成因之一。国家启动了“一揽子”工程,覆盖最薄弱环节、最贫困地区、最弱势群体,囊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

2010年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启动,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实施了8个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重点扶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和城市薄弱环节,随后又启动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年,中央财政已下达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专项资金157.67亿元。

为让聋哑生、智障生等生理和心理缺陷孩子共享教育“阳光”,2014年1月8日,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启动实施。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要求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保障水平,对发展特殊教育作出全面部署。

2013年1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2014年,中央财政投入500亿元专项资金,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当然,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其中最突出的瓶颈问题是,如何提升全国6万多个农村教学点的教学质量。对于这个问题,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最终将目光投向教育信息化,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去年底,全国6.36万个教学点全部安装了数字教育资源设备。

为进一步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去年12月初,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为未来6年的中国教育信息化绘制了一幅清晰的“施工图”:到2015年,全国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其中宽带接入比例达50%以上;到2017年,全国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接入;到2020年,建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教育改革要成功不仅需要雄厚的资金后盾,还需要重拳出击。去年,北京市就以铁腕取消共建生得到民众一片点赞声:好学校的入学机会不该由校长与一些权势单位私相授受,而应该由政府统一支配,保障公平。

近日,甘肃张掖市、广东江门市、河南洛阳市等地区纷纷宣布取消公办高中择校生,“就近入学”正成越来越多地区的新常态。

相关链接

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

系统部署在各级各类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推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课程教材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德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初步形成。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基本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切实加强。

学校体育改革深入推进,《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密集出台,青少年校园足球加快发展。

高等学校系列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深入实施,协同育人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以管办评分离为导向的教育管理方式改革迈出坚实步伐

积极推进教育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印发《教育部机关实施行政审批工作规程》《教育部职能转变方案》,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意见》。

切实加强国家教育督导、督政、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基本形成,教育督导在推进重大教育政策落实、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教育质量提升方面的作用得以发挥。全国96%的中小学实现挂牌督导,全国757个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认定。

以大学章程为基础,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根本保障,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高校理事会相配套的现代大学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完成“985工程”高校章程核准,发布《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章程》和《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发布《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高等学校制度建设框架基本形成。

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深刻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从招生计划分配、考试内容和形式、选拔录取机制、监督管理机制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等5个方面明确了改革主要举措。

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等关键配套文件相继出台,上海市、浙江省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加大违规违纪查处力度,形成有力震慑,切实维护公平有序的考试招生环境。

以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为根本价值取向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教育经费投入继续向最薄弱环节、最贫困地区、最弱势群体倾斜,通过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条件、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等一系列重大教育工程和举措,使学前教育资源持续扩大,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学生资助标准进一步提高、范围不断扩大,保障贫困地区儿童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机会持续增加,区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距稳步缩小,综合治理义务教育“择校热”取得阶段成效,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政策进一步落实。

教育信息化加快推进,6.36万个教学点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教学点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以“一市两校”教育综合改革为引领的改革路径基本形成

协调指导上海市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率先出台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积极探索差异化教育综合改革路径,更好地契合各地实际、分类指导、分类推进。

会同中央编办等14个部委和相关地方政府,积极协调突破性政策,努力为改革创造良好条件。

“一市两校”率先启动综合改革,对各地各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和推动作用,继“一市两校”之后,广东、贵州等地和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校先后将综合改革方案报送备案。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关闭窗口